
近年来,生物质发电行业(含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稳步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固体废物热电联产是指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为原料进行热电联产,属于生物质能生产和供应的方式之一,也是生物质发电产业提升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显示:
(资料图)
2023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分析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大量生产和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能源、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因此,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生物质发电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在加快处理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增长不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需要,补贴资金缺口持续扩大。
生物质能的转换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氧化(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转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以生物质及其加工转化成的固体、液体、气体为燃料的热力发电技术,其发电机可以根据燃料的不同、温度的高低、功率的大小分别采用煤气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等。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产业链从上至下可依次分为上游燃料资源;中游生物质能发电,参与主体为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下游电能输送,参与主体为国营电网企业。
近期,广东省能源局发布《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 年)》,实施方案指出,因地制宜发展陆上风电和生物质能。结合资源条件,在远离居民生活区且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适度开发集中式陆上风电,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陆上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统筹规划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项目开发。到2025 年省内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 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4%左右。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消费比重达到29%左右。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现状
多年来,我国生物质能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已居前列。不过,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2021年,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5493万千瓦,累计装机量已超过3亿千瓦,而直到2022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累计只有4132万千瓦。在非电领域,各类生物燃料也无法和煤炭、石油、天然气比较。
另一个现实是,目前,风电、太阳能发电已实现平价,而生物质能发电还没有实现平价。加上生物质发电行业补贴拖欠比较严重,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较大。2022年,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年补贴需求大概在300亿元。但当年年底,行业补贴的拖欠额度已达到600多亿元。
世界范围内,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相对较快。但与我国风、光能等新能源相比,就其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并非绩优股。
生物质能发电产业潜力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编制的国内首份《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正式发布。《年鉴》显示,我国生物质能未来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发电领域,一个是非电领域。其中,生物质发电包括垃圾、农林和沼气发电等。根据《年鉴》数据,到2022年底,我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4132万千瓦,已连续第四年位列世界第一。而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立法之初,生物质能发电累计装机仅200万千瓦。另外,非电领域包括清洁供热、生物天然气、液体燃料、成型燃料等。到2030年,生物质能整个行业处理有机废弃物大概能超过7.6亿吨,替代标煤量超过1.3亿吨。拉动整个产业上下游投资6000多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在42万人左右。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7]2123号),到2035年,生物质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超过2500万千瓦,生物质能供热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实现普及应用。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报告对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生物质能发电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未来,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3-2028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关键词:
品牌